本文转自:太原晚报
“就差一点点”
郭爱川
我们是无意中发现小区活动室里有乒乓球台子的。当下动了心:咱们何不也打打乒乓球?
欢爸立刻网购球拍之类器具,欢自告奋勇要教我。我和欢有言在先:“妈妈不会打球,你得耐心。”欢还真是做到了。
球拍一回来,立刻去开打。
没接住球,“就差一点点”,欢说;发球没过网,“就差一点点”,欢也这么说;球打飞了,“就差一点点”,欢还是这么说。
起先,我还真以为是就差一点点,后来发现有时候差了八丈远,欢也还是这么说。
一下子想起了很多年前在《读者》上读过的一篇文章。大意是:一人拉小提琴,拉锯似的,家人不堪忍受,他只好跑到小树林里去。那里有位自称是聋人的老者,听他拉,不住地微笑。他天天拉琴,她天天微笑。后来琴艺大长,妹妹问他受到哪位高人指点了,他讲了小树林中每日的微笑。什么?聋人?那是音乐学院的院长。
欢就像那个善于用微笑倾听的音乐学院院长,知道琴者需要的不是指点而是欣赏鼓励,她知道妈妈要什么,是能拿起拍子接住球的信心。
为了提高效率,欢把三颗球装在口袋里和我一起玩,后来从物业那里又拿来两颗球,五颗一起上。她不让我拣球,让我只管打,稍有个好球,就会“好球好球”地喊。
渐渐地,我能连着接住几颗球了,有一回合竟然连打了20下。有时候也会出其不意地,给她来个接不上的刁球,其实是瞎猫碰上了死耗子。
我发现欢挺会当老师的,体谅学生,不急于求成,关键是善于鼓励。
比如“就差一点点”,特别温馨暖人,让人有信心、有奔头。
她打乒乓球是童子功,学前班时报过班。当年那个打球需要妈妈接送的小女孩,如今能将六十多岁的老妈操练得会打乒乓球了。方法简单奇妙:“就差一点点。”